在四川小凉山腹地的高寒地带有这样一条盘山公路,由于山体陡峭,只能采用“之”字型的修路方式拐来拐去,因此这条公路也被称为“24道拐”。
在陡峭的山体上修公路难度可想而知。为什么要修建这条公路呢?是因为马边县民主镇雪峰村有很多村民世代居住在山路的尽头。没有这条公路以前,他们进出大山很困难,要在悬崖里爬藤梯、在石缝里踩石头,甚至还要拴着竹绳“飞檐走壁”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,2017年,90后的村支书立克拢拢开始组织村民们修路。修路时,连运输材料的汽车都开不上来,他们是如何把路修通的?立克拢拢是从这里走出大山的第一个大学生,本来已经在成都买房安家,他为何又返回大山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动员村民种白竹 空心化山村无人愿种
在玛瑙村的村广场上,尽管立克拢拢已经拿着喇叭喊了好一阵,但村民们大多还是站在自家屋檐下远远观望,迟迟不肯走上前。
立克拢拢:坐过来,我简单给大家讲一下,本来这个种竹子之前我们也开过会的,比如说第一年栽了之后,政府验收了给500块钱一亩补贴。
看到几位老人没有搞明白,立克拢拢急得招呼大家坐近点。
立克拢拢:坐到一起。这两天掰水竹笋金竹笋,我看毛壳笋,我们那边收一块钱一斤。
苗族老太:我们种不了,我们老了,种竹子我们种不起,没有劳力了。
玛瑙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外出打工,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。虽然白竹产业是马边彝族自治县的特色产业,市场需求在增加,但种植白竹的区域大多位于山上的斜坡和陡坡,老人们干起活儿来有困难。
玛瑙村村民:种这个费劲得很,我觉得现在不管它挣不挣钱,我们先整起来。
立克拢拢:最终要形成规模,这个竹笋才能卖到一个更好的价格。下一步,我们不仅是要做思想工作,更多是给我们群众做一个经济账,算长远的账。
种植白竹效益高 吸引青壮年回村是关键
立克拢拢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,按照目前的行情,白竹笋成熟后,每亩地可产生经济效益1500元左右。针对农户们缺乏劳动力的实际困难,立克拢拢希望能一边把产业做起来,一边通过提供优惠政策,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到家乡来创业就业。
卖房子退股份 当地第一个大学生返乡创业
山里的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谋生,吸引他们回乡是当地发展产业的重要基础。立克拢拢是当地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,毕业后在成都创业安家。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,这个走出大山的年轻人,竟然把家从城市搬回了大山。2015年,他卖掉成都的房子,退掉公司的股份,带着积蓄返回老家雪峰村。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?
与玛瑙村同属于民主镇的雪峰村是立克拢拢的家乡,坐落于大山深处,离县城有60公里的山路,立克拢拢是从这里走出大山的第一个大学生。2013年大学毕业后,他和朋友在成都开了公司,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。还和妻子在成都买了房,小日子过得舒心安稳。然而,每次回老家探亲,村里的落后面貌都让立克拢拢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立克拢拢:每次开着车回家,看到我们家乡依然还是那么贫穷落后,感觉自己身上有责任一样,我回去是不是能够改变一些村庄的面貌。
逐渐地,立克拢拢心里的念头越来越清晰,他想要回到家乡创业,带着乡亲们富起来。然而,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。
立克拢拢妻子 吉胡惹哈:我是第一个反对的,因为我们在成都那边好不容易买了房子。在那边,当时他的工作也是稳定的,雪峰村这边经济方面也不行,公路也不通,我就很反对他回来。
立克拢拢:我想的是与其等老的时候回去什么都干不了,还不如年轻的时候回去干,有可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。比如说在雪峰村如果干出一些成绩来了之后,我认为是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。
妻子最终没有拗过丈夫的决心。2015年9月,立克拢拢卖掉成都的房子,退掉公司的股份,带着40多万元现金,回到了老家雪峰村。
立克拢拢:其实在回来之前我也做了很多的考察和思考,最后为什么在雪峰村选择养殖肉牛。第一个是雪峰村传统就有养牛的习俗,第二个我们雪峰村山高坡陡,地广人稀,饲草丰富,这是最好的资源。
回到雪峰村四个月后,立克拢拢利用“土地流转”“股份合作”等方式,创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。平地、架棚、修围墙,搭建养牛场,当初带回来的40万资金一下就花出去了。
立克拢拢:因为当时这边交通比较远,运输成本比较高。所以预算还是超出了,大概就是修牛圈就花了60多万。
拿不出买牛犊的钱,立克拢拢想到了申请创业贷款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当初反对他回来养牛的父亲,此时却出面支持,帮助他获得了担保人的信任。
立克拢拢父亲 立克栾甲:担保人担心害怕还不起钱,他说这个钱还不起就找到我们头上。我说你放心,我老汉支持干,我的娃儿肯定干得起,他有能力的。
创业获得第一桶金 带动村民养牛增收
2016年5月,立克拢拢买回来50头小牛犊,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,第二年都长成了壮实的肉牛,全部卖出,赚了16万元。立克拢拢想要趁热打铁,依靠村里的产业扶贫资金,建设一个更大的母牛繁殖场,发展村集体经济。然而,第一年的成功并没有彻底打消乡亲们的疑虑。
雪峰村村民 娄者西日:规模大了害怕担心他整不出来,贫困户的钱投入到里面去,害怕分红恼火。
立克拢拢:我必须让他们信任,所以那段时间,每天晚上十一二点,都还在牛圈里面忙。拌饲料的时候,我自己抓一把,用嘴巴去试有没有什么酸性霉性霉味,然后再去投喂牛。心里面想的只有一个目标,就是要把它养成功。
敢想敢干、吃苦付出,立克拢拢养牛养出了门道,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“土专家”。
雪峰村村民 王明兴:这个娃儿有真正的实干精神,开头我们不信任他,干到一年半两年的话,不管是哪一项工作冲在前面,走在前头,在农业合作社,他带着老百姓一起养牛分红, 改变了我们整个雪峰村的命运。
村民养牛增收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
经过苦干加实干,立克拢拢和他的养殖场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,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。2016年,他被村民们选为雪峰村党支部书记。到2022年,雪峰村村办合作社产值达到了178万元,户均增收8000元,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。有了资金,立克拢拢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,在悬崖陡坡上修公路。
村庄位于高山峡谷 修路前村民行路难
雪峰村位于海拔落差大的高山峡谷,原先的通村公路是只有一条3米多宽的土路。村民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缓坡和台地,许多聚居点前后都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和陡坡,村民进出大山都要攀爬一个两山相夹的“一线天”藤梯,一到雨季两百多村民几乎无法进出大山。
雪峰村村民 偶其支子:这个公路没修之前,只有两个小路,两个小路有这个岩那么陡。上下你牵我,我牵你,人吊着树枝慢慢爬上去。当时说了好多年都没实现,有些人说,子孙后代都修不上去,这条路修上去可能是做梦。
立克拢拢:我们在悬崖里面爬藤梯,石缝里面钻出脚跟尖踩的那种台阶,拴着一个竹绳,然后爬上去,非常危险。所以我提出来,一定要想办法把这条路修通。
高山陡坡修公路 困难一重又一重
2017年,刚担任村支书不久的立克拢拢,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:要带领大家修一条连接村子和镇上的公路。然而,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修路并不容易。立克拢拢找来几家设计公司和施工单位都望而却步,最后,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找到一家公司最终确定了施工方案。没想到开工后,由于坡陡、弯度大,运输材料的汽车根本开不上去。
立克拢拢:我们用人力拉车的办法,采取用一个粗麻绳拴在车的前头,十几二十个人在前面拉,后面留两个人;拉不动的时候,又及时用木方把它塞进后轮, 以免被拉到悬崖下面去。
雪峰村村民 偶其支子:他年轻,有决心有信心,他就组织村里面的党员干部,村组干部和一些积极分子,大家一起来干,同工同劳到这儿搞。天黑了,半夜三更都是打电筒,打火把在这拉的拉,推的推,他跟大家一起干,搞了三年就全部完工成功了。
小凉山“24道拐”修路记
2020年,雪峰村4.8公里的通村通组路,终于完成了路面硬化,正式通车。因为坡度大,公路以“之”字型从山下一直盘旋到山顶,形成了壮观的24道拐,方便村民的同时,也吸引来众多游客打卡观光。
立克拢拢:吸引更多的周边游客和我们的网友过来打卡,从而让上面老百姓的农产品走出去,卖上一个更好的价格。
立克拢拢:现在这个带壳子的竹笋是一块五一斤,一个人一天可采一两百斤到三四百斤,她自己背到下面的路上就有人来收了。
路通了,发展还是要靠产业。竹笋种植是当地的特色项目,立克拢拢计划着结合县里正在配套完善的白竹笋深加工产业链建设,推广当地的竹笋种植和生产。
立克拢拢:全镇产业规划布局的思路,山顶竹笋、山腰茶叶,山脚粮经复合种植的一个阶梯式发展。乡村振兴是大家一起奋力拼搏干出来,不是等出来的。下一步我们要根据每个村的自然条件,因地制宜,实施好规划好我们的乡村振兴发展,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,生活越过越美。
爱农情怀深 兴农本领强
振兴的乡村,在他们口中真的很美。丁旦说,没有什么过去比农村更古老,也没有哪个未来比农业更广阔。我们更需要用最好的技术,最实的本领,最诚的心意,种出最好的粮食。闭东海说,理想中的乡村的样子,就是在横州广袤的田野上种满了茉莉花。同时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回到家乡,让我们的家乡有活力、有朝气、有奔头。刘琳说,我们本身在做陪伴式的乡村规划,是带着村民一起做。村子还是村民的村子,它不应该成为游客的村子,而应该成为本地人的村子。邱桂敏说:我们做的事情关键词是创业和创造。我们把荒田开成福田,开成一片诗和远方。沈燕芬说,理想中的乡村应该是人人都非常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。农民应该是人人都羡慕而且尊崇的一项职业。立克拢拢说,乡村振兴是大家一起奋力拼搏干出来,不是等出来的。
在他们口中,乡村振兴目标很清晰,理想很丰美。当然打动我们的更是他们善做善成的行动力。他们每个人一开始都遇到过到信任危机,但他们硬是把自己从农活儿的门外汉逼成田头儿的老把式,用好收成说话,获得了认可。这种自找苦吃的劲头儿,源于爱农的情怀,也练就了兴农的本领。这些90后年轻人,不再把走出农村独善其身当作全部追求,而是早早地主动担起振兴乡村、兼济他人的担子。他们的付出改变了乡村,也改变了自己。走进乡土中国深处,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、怎么去联系群众。这股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气神,是他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不竭动力。未来,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民族复兴,都离不开这样的青春力量。
(总台记者 温晓 杨晨 乐山台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32 时代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